2024年6月20日,由基础医学院举办的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前沿系列讲座(Frontier of Biomedical Seminar)2024年度第11期报告在医学科学楼B323顺利举行。天津医科大学的周洁教授应邀到基础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并作题为“Role of maternal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control of neonatal inflammation”的报告。本期报告由基础医学院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郭晓欢主持。

图1 报告会现场

图2 基础医学院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郭晓欢主持报告
郭晓欢老师首先对周洁教授此次来访基础医学院并参与生物医学前沿系列讲座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周洁教授的研究历程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免疫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创新成果。
众所周知,妊娠期昼夜节律的紊乱会给后代带来不利的健康后果。然而,母亲昼夜节律在早期免疫系统发育中的作用仍知之甚少。周洁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她和团队近年来在母体昼夜节律在控制新生儿炎症中的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她指出,怀孕小鼠的昼夜节律紊乱(CRD)严重加重了新生鼠炎症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败血症。新生鼠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免疫抑制功能受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从机制上讲,母乳来源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通过PPARγ介导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增强了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而这种功能在母体CRD时减弱。在母体CRD模型中,围产期补充DHA或转移MDSCs可缓解新生鼠炎症。这些发现创新性地揭示了先前未被认识到的母体节律在控制新生儿炎症中的作用。


图3. 周洁教授做报告
讲座讨论环节中,参会教师及学生围绕报告主题提出了多个深入的问题,涉及MDSC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功能变化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周洁教授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并与参会师生就相关科学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


图4.讲座交流互动环节

图5参会老师合影留念
会后,郭晓欢老师对周洁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同时期待今后双方能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展开更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他提到,此次学术交流不仅增进了师生们对当前免疫学研究热点的理解,也为帮助同学们理解生命不同时期免疫系统发育、预防炎症性疾病发生以及学习制定未来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洁教授的个人介绍

周洁,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天津市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免疫学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洁教授主要研究生命早期免疫系统发育调控机制及其在新生儿炎症性疾病中的意义。发现了新生期存在生理性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证实MDSC在促进生命早期免疫稳态建立、及预防新生儿炎症性疾病中具有干预价值。近年以最后通讯作者在Immunity、Nature Medicine、Nature Metabolism、PNA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学生感想
周洁教授这次的报告内容非常充实,讲述了她近期的多项研究课题,两个主要课题的研究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怀孕小鼠昼夜节律紊乱会通过代谢重编程新生小鼠的MDSCs,加重新生小鼠的炎症疾病严重程度。机制上昼夜节律紊乱母鼠的母乳中DHA减少,导致MDSCs氧化磷酸化受损,削弱了其免疫抑制功能。这项研究揭示了母鼠昼夜节律对母乳成分影响,通过代谢重编程进一步影响新生小鼠,将节律、代谢与免疫系统功能连接起来。第二个研究是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失衡会上调FXR表达,进一步诱导肠道上皮细胞发生铁死亡,最终通过作用于固有淋巴细胞从而加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个研究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突出了早期菌群对肠道稳态免疫的重要性,同时解析了其中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让我对此又有了新的认知。并且,这两个研究的设计缜密,逻辑完善,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基础医学院博士生留言
周洁教授的研究内容提示了生命早起免疫稳态的建立与母体节律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相对小众的研究方向,但所得成果十分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次讲座中,通过周洁教授的精彩介绍,我首先了解到新生个体内发挥重要保护作用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生命早期发挥抗菌功能以及缓解炎症性疾病的易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作为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窗口期,母乳营养成分对于新生期免疫系统的发育也至关重要。周洁教授的研究观察到,母体孕期生物节律紊乱可导致子代炎症疾病的易感性显著提升,并通过对母乳的代谢组学筛查发现其中DHA明显下降,而给子代回补DHA可以显著挽救MDSCs功能缺陷的表型,并且在随后的研究逐步揭示了母乳中DHA对于新生儿MDSCs功能的调控是依赖于PPARγ介导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而实现的,提示了围产期补充DHA对于后代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具有预防和保护的潜在价值。
——基础医学院博士生留言
撰稿:王晓静
审稿:郭晓欢 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