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由基础医学院举办的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前沿系列讲座(Frontier of Biomedical Seminar)2024年度第16期在医学科学楼B323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讲座由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助理教授吴雪兵带来精彩报告,报告题目为: “Pervasive noncoding trans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cancer and immunity”。本期报告由沈晓骅教授主持。

图1. 报告会现场
沈晓骅老师首先对吴雪兵博士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她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吴博士丰富的研究经历,并期待吴博士此次带来的精彩报告。吴雪兵博士于2018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研究遗传信息如何编码、解码和进化的基本原理,重点研究以RNA为中心的哺乳动物系统,此外,其实验室开发高通量基因组检测和CRISPR技术,将基因调控的发现与人类疾病的治疗开发联系相关联。
本次讲座中,吴雪兵博士分享了他与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以往研究发现肿瘤特异性抗原主要来自非编码RNA的翻译。然而目前,非编码区的翻译监控机制,非编码区产生的多肽是如何被加工成抗原,以及多肽如何逃逸监控机制而进化产生新的蛋白机制仍然未知。结合基于人类全基因组范围的CRISPR筛选,吴雪兵团队揭示了非编码区翻译调控的新机制,这一系列发现不仅为理解非编码翻译在肿瘤免疫、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调控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可能。


图2.吴雪兵博士做报告


图3. 交流互动环节
本期讲座吸引了不同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前来参加,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吴雪兵博士就所提问题一一做出了回答 。除此之外,吴雪兵博士与部分教师当天开启一对一座谈,就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未来合作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吴雪兵博士个人介绍

Xuebing Wu, PhD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 Department of Systems Biolog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 Dr. Wu received a B.S. and M.S. in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and a PhD in Computational and Systems Biology from MIT. Following his PhD training with Phillip Sharp and Christopher Burge and postdoctoral training with David Bartel, Dr. Wu started his own lab at Columbia in November 2018. The Wu laboratory studie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ow genetic information is coded, decoded, and evolve, focusing on mammalian systems with an RNA-centric perspective. The Wu lab is also developing high-throughput genomic assays and CRISPR technologies to bridge the discovery of gene regulation with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for human diseases. Dr. Wu has received a number of distinctions including The RNA Society/Scaringe Young Scientist Award, Pew-Stewart Scholars Award, and NIH Director’s New Innovator Award.
学生感想
本次报告中,吴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课题组的两个工作。第一个工作是用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对不同序列非编码RNA的翻译效率进行筛选,发现将非编码区融合在GFP的C端已经能显著降低GFP的蛋白表达,而且这种降低是依赖蛋白酶体途径的。与编码基因产生的蛋白相比,非编码区产生的多肽越靠近C端疏水性越强;而且从进化上来看,蛋白C端的疏水性随基因年龄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越新进化产生的蛋白,C端疏水性越强,相应地半衰期越短。进一步以AMD1为例,筛选能促进其翻译上调的因子,揭示了BAG6主要以泛素化的蛋白酶体通路参与具有疏水C端蛋白的降解。该工作揭示了非编码RNA翻译产物的规律及可能的调控机制,为基因进化和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新思路。第二个工作是RPL3-like核糖体在心衰过程中的角色。心肌细胞中有大量的非经典核糖体——RPL3-like核糖体的存在,同经典核糖体相比,RPL3-like核糖体的延伸速率更慢,保真度更高,其存在的意义很可能是为了保证titin这样超大蛋白能被正确地大量翻译和折叠。这样的核糖体在未来可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总之,这两个工作都聚焦于翻译,使我们深入理解了非编码区翻译的调控机制和翻译与疾病的联系,极具概念上的创新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基础医学院博士生留言
单位简介
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CUIMC)是一个致力于医学教育、研究和临床护理的综合性医学中心。它强调文化包容性,并致力于提供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的医疗环境 。CUIMC 包括多个学院和医疗机构,例如瓦格洛斯外科医师学院、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和牙科医学院,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等。
撰稿:王晓静
审稿:沈晓骅,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