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至30日期间,“SMART”赴澳大利亚调研医疗服务和教育科研体系实践支队(Student of Medicine Australia Research Team)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两座城市,开展为期12天的海外实践活动。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大亮作为SMART支队的指导教师,对实践全流程进行了统筹规划,全程密切关注支队的出行进展。基础医学院医3年级主任刘津平作为带队教师,与作为带队辅导员的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雨萱,共同带领分别来自医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9名本科生完成了一次行程安排紧凑得当、实践内容高度充实、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海外实践活动。支队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在提高认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共同书写了一段难忘的实践记忆。
SMART支队依托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存在合作关系的外方机构的帮助及前期自主外联成果,前往了悉尼大学世纪研究所、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和墨尔本大学的WEHI研究所(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彼得·多尔蒂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等共8所机构,与外方研究人员就具体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医师及科学家职业发展、中外医疗体系差异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讨论交流,并在机构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外方机构的实验室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在科研院所的调研与参观活动为支队成员提供了学习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科研系统优秀文化与组织模式的宝贵机会。
通过与奥莉维亚·纽顿-约翰癌症研究所(Olivia Newton John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以及医学博士生的座谈交流活动,支队成员们进一步深化了专业认知,并从国际化的角度深入思考对比中外医疗体系及医学教育体系的差异性,拓宽了自身的国际视野。
此外,支队成员还积极与墨尔本清华校友会成员联系,与8位清华校友以野餐形式举办了联谊活动,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人生经验,进一步增强了清华海内外校友的凝聚力。
在为期12天的海外实践途中,SMART支队以系统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梳理实践成果,并于返程后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将相关成果落实为文字整理稿、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根据支队前期调研成果、实践所得素材与梳理探讨所得结论,SMART支队部分成员执笔完成了调研报告《澳大利亚医学教育科研体系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和专题学术报告《中澳生物医药研究产业集群现象对比分析》,详细总结了本次实践在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等多方面的意义。对外宣传方面,支队在支队公众号“医澳药”、清华大学医学院公众号“清医色”、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官方公众号“THU卓医班”及清华大学校团委公众号“清华大学社会实践”上共计发表30篇推送,总点击量超过8600次,获赞数超过670次,向社会宣传科普支队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支队共制作三支视频(纪录片《南海之风》与短视频《医学生勇闯南半球》系列(一)(二)),并发表在哔哩哔哩动画、小红书、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近1000次,并获得了收藏与好评。在此基础上,支队于1月24日参访的默多克儿童研究所(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MCRI)与1月29日参观的弗洛里研究所(The Florey Institute)均在各自新闻平台专栏报道了SMART支队本次的实践交流活动,向外方单位展示了清华大学的学生风采与中国青年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支队成员参观了澳洲各大医疗机构及研究所的基础设施与先进设备,在与外方单位研究人员的交流过程中深化了自身的专业认知,并深入思考中外医疗体系及医学教育体系的差异性,进一步加深了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与海外单位的合作基础,并积极与新的外方单位寻求交流合作机会,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次实践的外联、调研、总结及宣传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支队成员的时间管理与组织能力,访谈、餐叙交流等环节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同时,在澳大利亚的所见所闻也启发了支队成员对人生观、学术初心等问题的思考。在实践结束后支队成员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并在班级和院系中进行交流分享,具有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力。
本次海外实践得到了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励教授和医学院合作办公室主任沈智敏先生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来自WEHI研究所亚洲项目负责人Jian-guo Zhang博士的重要帮助,在此一并向所有对SMART支队提供过帮助的个人和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支队成员归来后,吴励老师勉励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次实践增长见识,把这些优秀的东西带回到你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去。”全体支队成员将珍惜宝贵的实践经历,将其化为“问道现代化”途中的给养,并与之相伴,启程辽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