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之一,与口腔及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口腔菌群在维持免疫平衡、预防病原体入侵以及影响代谢和炎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相比于对细菌的深入研究,口腔病毒组的组成与功能却长期缺乏系统性的解析。作为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组不仅调控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动态,还可能通过跨部位传播影响肠道及全身微环境。因此,全面解析口腔病毒组的多样性及其与宿主健康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微生物组的整体功能和探索新的疾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9月1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梁冠翔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陈峰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题为“Oral virome metagenomic catalog links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hages to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口腔病毒组图谱揭示牙龈卟啉单胞菌噬菌体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类论文。该研究基于构建的可交互大规模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uman Oral Virome Database, HOVD),系统解析了口腔病毒组的组成特征及其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T2D)的关联机制,并提出了噬菌体来源的内溶素作为治疗牙周炎合并T2D的干预策略,为口腔与全身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整合分析了全球大规模口腔宏基因组数据,建立了HOVD数据库,收录 24,440个细菌噬菌体vOTUs和83个真核病毒基因组,并对样本来源进行了精细标注,实现了迄今最全面的人类口腔病毒组图谱。在220例肥胖人群的分析中,研究发现伴随T2D的受试者表现出口腔病毒多样性下降、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减弱、病毒–细菌互作网络紊乱及口腔–肠道病毒组联系增强的特征。进一步,研究通过计算预测并筛选出6种潜在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噬菌体的内溶素,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其中3种联合可显著抑制 P. gingivalis 生长。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口腔病毒组在T2D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高血糖状态下口腔–肠道病毒传播增强的概念,并验证了噬菌体内溶素在牙周炎合并T2D治疗中的潜力。这一成果不仅拓展了人类病毒组学研究的深度,也为口腔及全身疾病的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梁冠翔助理教授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陈峰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为北大口腔医院徐田松博士,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2021级博士生焦宪悦、罗青青,2022级博士生张高溥、李博文等在数据处理、研究思路拓展以及实验方法等做出重要贡献。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大学启动基金、清华大学笃实基金以及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学协同创新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基金等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