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建 | 2025春第一期基础医学师生交流会圆满举办-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

综合新闻

师生共建 | 2025春第一期基础医学师生交流会圆满举办

2025-03-20

2025年3月6日中午,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2024-2025学年春季第一期基础医学师生交流会”于医学科学楼B321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特别邀请到基础医学院程功老师及其课题组成员张礼铭博士,与在场师生分享蚊媒病毒研究的前沿进展与个人学术成长经历。

交流会现场

程功老师的分享以“蚊媒病毒感染与传播”为主题,围绕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的感染与传播机制,以及如何有效阻断蚊媒病毒传播进行了深入分享。

程功老师分享交流

程功老师指出,蚊媒病毒可通过蚊虫在人群中高效传播,并引发大规模暴发流行。然而,目前针对蚊媒病毒的特效药物极为有限,仅少数病毒有可用疫苗,因此,研究病毒的传播机制并探索新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科学问题往往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蚊媒病毒感染会促进宿主皮肤微生物释放苯乙酮,从而激活蚊虫嗅觉神经系统,使感染者更容易吸引蚊虫叮咬。该发现揭示了蚊媒病毒在自然界快速传播的底层生物学逻辑,并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防控策略—通过调控宿主皮肤微生物气味挥发物来干预病毒传播。

交流会上,程功老师介绍了实验室在蚊媒病毒高效感染蚊虫的分子机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他们发现,蚊虫肠道的共生菌群能够影响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毒的传播能力。基于这一发现,课题组深入云南边境地区,通过大规模野外采样,成功鉴定出一种能够显著降低蚊虫传播病毒能力的环境共生菌,并提出了通过干预环境来阻断病毒传播的新思路。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蚊媒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体现了将基础研究与现实公共卫生问题紧密结合的科学价值。

程功老师强调,科研的最终目标不应只是发表论文,而是要真正服务于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把文章发在祖国大地上,是要让研究成果切实应用于临床与公共卫生防控,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发挥社会价值。他鼓励在场同学们,将个人研究与公共卫生需求紧密结合,以科学创新为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交流会的下半场,来自程功老师实验室的张礼铭博士以“个人与实验室的协同:从微观研究到抑制蚊媒病毒传播的探索”为题,分享了自己在博士生涯中的成长经历、研究历程以及学术心得。

张礼铭博士分享交流

张礼铭博士生动地将个人与实验室的双向选择比喻为“共生细菌与宿主的相互适应”,他回顾了博士研究初期多次尝试新课题但屡遭失败的经历,并分享了如何在挫折中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最终锁定蚊虫肠道共生菌如何影响病毒传播这一关键问题:从课题失败中收获个人的“进化”、在与实验室成员思想的碰撞交流中获得灵感、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中进行选择评估确定目标。张礼铭博士认为,个人与实验室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

张礼铭博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蚊媒病毒、肠道菌群与媒介蚊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云南的野外研究过程中,他通过实地采样、微生物分离和实验筛选,发现了一株能够显著抑制蚊媒病毒传播的共生细菌—Rosenbergiella_YN46。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细菌可分泌葡萄糖脱氢酶,通过酸化蚊虫肠道环境,使病毒包膜蛋白发生不可逆变构,从而降低病毒的感染能力。这一发现不仅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蚊媒病毒传播的抑制机制,同时也为生态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交流会的尾声阶段,程功老师和张礼铭博士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围绕蚊媒病毒的传播、蚊虫行为学研究、公共卫生应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交流会呈现了蚊媒病毒感染与传播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大家对基础研究与公共卫生应用相结合的认识,鼓励在场的博士生们在科研探索中勇于创新、不断求索,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思想和态度,将自身所学转化为推动公共健康事业进步的动力,为全球传染病防控贡献智慧与力量。

程功老师(左)和张礼铭博士(右)

上一条:基础医学院举办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

下一条:基础医学院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医学病毒学与病毒感染领域专项项目年度交流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