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九位教授入选2024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

综合新闻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九位教授入选2024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5-04-03

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 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九位学者入选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学科高被引学者。其中,傅阳心教授入选临床医学学科,李海涛教授、刘云才教授、祁海教授、饶子和教授、石彦教授、张林琦教授入选生物学学科,林欣教授、Charles J. David副教授入选基础医学学科。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6388人,来自547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3个一级学科。清华大学上榜学者共计279位。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多位教授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这是学院教授们杰出科研能力和学术实力的展现,也是学院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努力的结果。教授们的杰出表现不仅为学院赢得了荣誉,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为九位入选学者的简介

Charles J.David,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David博士与团队主要集中研究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迄今在包括Nature、Cell在内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总引用5000次左右。同时,David博士是Journal of Pancreatology杂志的编辑之一,还参与了American Pancreatic Association的摘要评审工作。连续两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榜单(基础医学学科)。

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同时在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大创新成果,是放疗和靶向治疗对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分子机理研究的开拓者。近年来,主持开发了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细胞因子前药和抗体前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很多已应用于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现已在Science、Nature、Nat Med等领域顶尖学术刊物发表27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论文,文章他引次数超59000余次,H-factor 123,近六年皆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榜单(临床医学学科)。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兴趣为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主要通过结构与生化手段,结合其它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多组学技术,研究表观遗传调控过程中的分子识别与催化事件,揭示相关生理病理功能,并探究“表观-代谢-信号”复杂的调控网络。开发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技术的高通量分子互作表征平台。在包括Nature、Cell在内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综述百余篇,引用万余次。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榜单(生物学学科)。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长期致力于T淋巴细胞激活的调控机制;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CAR-T/TCR-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已经独立领导科研团队从事T细胞活化相关的免疫学研究二十多年。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榜单(基础医学学科)。

刘云才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研究蛋白泛素化在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着重于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二型天然淋巴细胞发育和功能研究,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以及免疫相关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自2009年至今担任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杂志编辑, Frontier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 杂志副编辑。曾任Journal of Immunology 杂志编辑 (2009-2013),和 NI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 study section 评委 (2010-2014)。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榜单(生物学学科)。

祁海,清华医学院(TM)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新基石研究员。祁海长期研究高亲和力抗体免疫记忆,在促进记忆生成的滤泡辅助T细胞(Tfh)发育、促进抗体亲和力成熟的生发中心筛选机制、长寿记忆细胞与浆细胞的形成机制、神经调控抗体免疫记忆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为理解抗体免疫记忆的发生、维持与调控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曾获评“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美国免疫学会研究者奖(2018),树兰医学青年奖(2017),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6),国际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青年奖(2016),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5)等奖项。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饶子和团队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在流感病毒、SARS和新冠等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手足口病毒、疱疹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病原体的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贡献,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同行评审论文450余篇,其中包括在Cell、Nature、Science 三大科学杂志的主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篇,被引用逾37,000次,h-index 91,i10-index 312,获得专利授权38项。饶子和团队研究成果中已有三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饶子和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为表彰饶子和对科学的贡献,2022年10月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在《国际小行星通讯》(WGSBN Bulletin)发布,将第50590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饶子和(Raozihe)星”。

石彦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为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别是细胞膜脂质在免疫感知中的调控功能。石彦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第一个发现尿酸晶体是关键自体免疫危险信号和建立了以原子力显微镜为基础的单细胞力谱仪在免疫研究中的开发。他的工作阐明了颗粒状固态物质,例如多种晶体和人类疫苗佐剂明矾如何施展它们的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他的一个工作重点是研究免疫细胞细胞膜脂质域或脂筏如何被抗原呈递细胞用于自身的激活调节。以及建立一个以细胞膜脂质的动态和相互作用为中心免疫信号调节框架。他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利用生物力学解释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并开发这一机制在临床上的应用。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榜单(生物学学科)。

张林琦,现任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印尼疫苗与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大流行病研究联盟创始人之一。张林琦教授长期从事艾滋病病毒等人类病毒感染和保护性免疫机制研究,发表两百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持续多年入选感染和免疫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在疫苗的免疫原设计与优化、载体的选择和构建、保护性抗体反应机制以及评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多个抗体和疫苗已经在国内外进入人体临床试验。2021年12月8日,研发的新冠抗体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实现我国新冠药物的零突破。2024年9月1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共同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4)”。张林琦教授入选“2024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聚焦本年度的学术成就。

上一条:基础医学院两位学者荣获2024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

下一条:基础医学院举办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