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郭晓欢课题组发现3型天然淋巴样细胞增强2型免疫应答的新作用2025-05-22
2025年5月16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郭晓欢课题组在Science Immun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ILC3s promote intestinal tuft cell hyperplasia and anthelmintic immunity through RANK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3型天然淋巴样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3s)能够通过RANKL-RANK轴促进小肠上皮簇细胞(Tuft cell)分化,进而增强宿主抗蠕虫2型免疫反应。该研究基于小鼠蠕虫Nippostrongylus brasiliensis感染这一疾...
-
向烨/章新政团队合作揭示西方马脑炎病毒识别宿主分子机制2025-05-22
西方马脑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WEEV)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甲病毒,其自然宿主为雀形目鸟类,可感染人类和马匹并引发致命性脑炎,感染人类时致死率高达5%-15%。在沉寂数十年后,2023-2024年WEEV在南美地区突然暴发,为全球公共安全卫生再次敲响了警钟。前期研究发现WEEV不同毒株对宿主细胞受体的偏好性存在显著差异。原钙黏蛋白10(protocadherin 10,PCDH10)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ery low-density lipo...
-
清华大学彭敏/李寅青团队揭示T细胞耗竭新机制2025-05-08
2025年5月6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彭敏课题组和药学院李寅青课题组合作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杂志发表题为“BCOR and ZC3H12A suppress a core stemness program in exhausted CD8+ T cells”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BCOR和ZC3H12A协同抑制CD8+ T细胞干细胞特性的分子机制,并鉴定出一组可逆转T细胞耗竭的关键因子。这一发现为开发新型免疫疗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慢性病毒感染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免疫...
-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向烨课题组研究揭示腺病毒衣壳蛋白折叠和组装机制2025-05-07
2025年4月2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向烨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viral encoded chaperone 100K in capsid folding and assembly of adenovirus "(病毒编码分子伴侣100K在腺病毒衣壳折叠和组装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通过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解析了腺病毒编码的伴侣分子100K与其未成熟衣壳蛋白hexon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一种病毒编码伴...
-
Science | 基础医学院纪家葵课题组合作开发scNanoATAC-seq2技术,揭示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2025-04-03
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发育是生命起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会经历全基因组范围的表观遗传重编程,通过精细的时空调控,逐步发育成完整胚胎以及多种胚外组织。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关键发育事件:母代-子代转换(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MZT)、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分化形成滋养外胚层(Trophectoderm, TE)和多能性的内细胞团 (Inner cell mass...
-
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聚焦猴痘疫情解决方案:猴痘mRNA疫苗与高效中和抗体两项研究成果同期发布2025-04-03
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同期发表两篇研究性论文。两项研究分别聚焦于抗猴痘病毒新型mRNA研制及针对猴痘病毒关键抗原的双靶向中和抗体研发。其中,抗猴痘病毒新型mRNA疫苗提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协同激活机制,可望大幅提升猴痘疫苗保护力;而双靶向中和抗体的发现则为猴痘治疗预防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以上工作不仅为猴痘的疫苗及抗体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基...
-
基础医学院贾怡昌实验室全球首创渐冻症治疗药物获得美国FDA临床研究许可2025-03-28
3月21日,基于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贾怡昌教授实验室在靶点方向的原创性发现,全球首款(First-in-Class)自主研发的以TRIM72为靶点的基因治疗药物SNUG01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许可,适应症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该药物聚焦渐冻症致病机制研究,为患者带来全新治疗希望。此次获批标志着该药物将进入I/IIa期国际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系统评估其在ALS成人患者中的...
-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祁海团队破解B细胞免疫记忆形成关键机制——白介素-9-ZBTB18信号轴2025-03-20
机体被同一病原微生物再次感染时,免疫系统能够通过比第一次应答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来控制感染、减轻或阻止疾病发展。这种免疫记忆力,主要依靠能识别该病原的淋巴细胞承载。理解免疫记忆如何产生,对于开发抗感染疫苗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记忆B淋巴细胞(Memory B cells, MBCs)是抗体免疫记忆的承载者之一,往往需要经历被称为“生发中心”的反应才真正能够发挥记忆功能。在“生发中心”里...
-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敬仁课题组揭示脾脏红髓巨噬细胞抵御病原细菌血流感染的免疫机制2025-03-20
血流感染引发的败血症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荚膜细菌是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革兰氏阳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血流感染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疾病进展和结局。肝脏和脾脏是人体两大血流过滤器,时刻监视着病原菌向血流中的侵袭感染。临床研究显示,脾脏功能缺陷的个体对荚膜细菌引发的血流感染尤为敏感,病死率...
-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海涛课题组阐述HBx通过双态构象切换调控乙肝病毒转录的表观遗传重塑机制2025-03-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长期感染可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细胞癌(HCC)。HBV侵染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进入细胞核并转化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以微染色体形式长期稳定存在。通常情况下,在宿主细胞多种因子的调控下,cccDNA处于转录沉默的异染色质状态。然而,HBV编码的调控蛋白HBx可通过招募表观遗传调控因子,解除转录抑制并激活cccDNA,从而推动病毒复制和感...